剛剛進入第二季度的時候,成熟制程晶圓代工被曝出停止漲價,原因在于大尺寸面板驅動IC(DDI)、驅動及觸控整合芯片(TDDI)以及非蘋果手機用電源管理芯片(PMIC)等品種在電子供應鏈中的庫存升高、需求轉弱。
晶圓代工“凍漲”,是否意味著芯片行情迎來轉折?目前來看,消費類“周邊芯片”的行情確實有所動搖,但車用和工控類的MCU及模擬器件仍然堅挺。至于產業鏈各環節情況,當前晶圓代工等上游環節仍然強勢,而下游的IC設計業開始感受到壓力。
“凍漲”不意味降價,晶圓代工成本仍在高位
晶圓代工歷經去年的逐季漲價,已經居于歷史高點,眼下雖然“凍漲”,但也不可能回到缺芯潮之前的水平。IC設計廠在預定今年產能的時候,都是與代工廠訂立保量不保價的長約,即便下游需求預警,也不允許IC設計廠砍單,否則不光要賠上訂金,產能也會拱手讓人,日后再想“插隊”也沒機會。
從晶圓代工廠的角度看,產能滿載又有長約在手,中短期內足可漠視消費電子需求降低的風險。之前,臺積電總裁魏哲家在法說會上強調,臺積電仍掌握產業主導權,即便面對行業景氣度反轉,也堅持不會降價。而聯電、世界先進等專業成熟制程代工廠也曾表示,不擔心今年需求,客戶都已簽訂長約。
需求情況隨時變,“長短料”仍是主調
消費電子需求下降非常確定。手機市場方面,信通院數據表明,國內1-2月手機銷量同比降低3成;Canyls統計得出,今年第一季度全球手機出貨量同比下降11%。PC市場方面,Gartner、IDC和Canyls三大數據機構同期做出統計,全球第一季度PC出貨量同比下降,具體幅度由于各機構統計口徑不一,分別錄得5%到10%以上的降幅。
需求不振引發終端廠商砍單應對,目前手機中的蘋果與國內安卓廠商,PC業內的聯想、惠普與華碩等品牌都開始下調訂單量。需求降低反映到上游,導致聯發科、高通兩大芯片廠降價銷售旗下5G處理器,同時DDI、TDDI及部分PMIC等配套芯片的需求也有降低。
如果說光看消費電子,確實反映出需求不振,但也不要忘記用于汽車、工控等領域MCU及眾多模擬芯片仍處于缺貨漲價之中。當前“長短料”依然是供應鏈的主基調,只不過各類物料的“長短”之別有了變化。
比如說,去年缺貨漲價的DDI隨著消費電子品需求走弱,如今變得不再缺貨,但ST、NXP等品牌的MCU,TI等品牌的PMIC,以及ADI等品牌的模擬芯片依然缺貨,穩居“短料”一極。
總的來看,各類芯片的供應情況時刻都在變動,缺與不缺取決于需求的增減,但對于需求本身,IC交易網了解到代工廠與資本市場的看法本來就有著分歧,這導致雙方對于芯片行業的前景得出相反的判斷。
產業鏈承壓狀況以晶圓代工分界
由于DDI等芯片在產業鏈庫存堆高,金融機構等市場分析者認為這是需求降低的直觀體現,晶圓代工廠的業績前景不被肯定。從股價來看,臺積電、聯電等代工廠自開年一直處于跌勢,與它們營收、利潤逐季上漲的狀況形成鮮明反差。
【臺積電、聯電等晶圓代工廠今年股價走勢 數據來源:東方財富、HiStock】
在業績高歌一年之后,今年第一季度,臺積電、聯電及世界先進三大代工廠的業績又創新高,目前這三大廠對業績的展望都很樂觀。對于芯片在產業鏈庫存升高的情況,代工廠反而解讀為需求旺盛,在地緣、疫情等不確定性之下,產業鏈需要堆高芯片庫存,方能安然度過,因此芯片需求并不會衰退。
但對于IC設計廠來說,壓力就顯而易見了。前有代工價格居于高位,后又逢消費品需求降低,“雙面夾擊”之下,IC設計業肯定是要告別“舒適區”。眼下強如高通、聯發科都已經打起價格戰,對于更多二、三線IC設計廠來說,境況就更加不言而喻。但好在去年缺芯正盛,眾IC設計廠借此獲益頗豐,眼下的風險應該只會導致其獲利降低,尚不至于轉盈為虧。
總的來看,需求隱憂化為現實,芯片設備廠、晶圓代工廠等產業鏈上游環節尚能隔絕風險,而相對偏下的IC設計業和終端制造業已經直面挑戰。至于芯片產業整體的前景,就要看目前的需求下降是暫時性還是趨勢性。這樣看來,第二季度的需求情況,將成為芯片產業前景的重要指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