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極管是用半導體材料制成的一種電子器件,由PN結、外部引線、管殼封裝而成,文字符號為VD。二極管有兩個電極,由P區引出的電極稱為陽極(正極),由N區引出的電極稱為陰極(負極);因為PN結的單向導電性,二極管導通時電流方向是由陽極通過管子內部流向陰極。
二極管的主要原理就是利用PN結的單向導電性,其本質是在外加正向電壓的作用下,P區中的空穴和N區的電子在不斷進行擴散運動,兩者與PN結處中的正負離子不斷進行中和,從而使PN結范圍不斷變窄,最后導通。
作為最基礎的分立器件,二極管在幾乎所有電子電路中都有用處,二極管的單向導電性,能在開關電路、保護電路、穩壓電路等各種場景中發揮作用。隨著需求的不斷更新和發展,二極管自身也發展出各式各樣的形態,以下為十余種常見、常用二極管的電路圖表示法:
二極管的核心是PN結,這一結構的構造,要從晶圓工藝方面去理解。半導體硅晶圓按照摻雜物質的不同,分為N型晶圓和P型晶圓。N型晶圓是通過將硅晶體與摻有額外自由電子的元素(通常是磷或砷)摻雜制成的,能在硅晶體中增加額外的自由電子。P型晶圓是通過將硅晶體與摻有可以接受電子的元素(通常是硼)摻雜制成的,硅晶體中的自由電子數量減少,產生了“空穴”或正電荷空間。
進入半導體材料的擴散摻雜工序,N型材料與P型材料按照不同比例摻雜,可調整硅材阻值,這就是制造二極管、晶體管等集成電路基本結構的初始材料。
從分立向集成的發展
回顧集成電路的發展史,早在1950年代,電子設備中的真空管逐漸被晶體管等取代,二極管等基本的電路器件都開始以晶體管形式制造。相比原先的真空管,晶體管在體積、壽命方面都有了長足進步,但器件各自分立,所構造出的電路還是過于龐雜。面對這種情況,德州儀器的工程師杰克·基爾比把二極管、三極管、電阻、電容等器件排布在同一塊襯底上,并加以連接,這就是最初的集成電路(IC),這毫無疑問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發明。
基爾比的集成電路是以鍺(Ge)材料為基礎,基本是在同時期,仙童半導體的羅伯特·諾伊斯開發出了基于硅(Si)材料的集成電路。相比基爾比的電路對各個部分采用飛線連接,諾伊斯則是在同一硅片上直接構造出各個器件。實際上諾伊斯的發明更接近今天意義上的“芯片”,首先材料是硅,制造工藝則是類似于晶體管平面工藝。
基爾比與諾伊斯的集成電路對比 來源:互聯網
隨著晶體管制程的不斷微縮,我們得以在更小的芯片面積上,集成更多的基本結構。以我們當今的產品為例,從這枚LM158運算放大器的結構圖中,即可看到有二極管、三極管、電阻等基本結構,電子工程師可通過此圖了解產品具體構造及工作原理,進而合理使用。
ST品牌LM158放大器結構圖 來源:該產品Datasheet
結語
二極管作為重要的分立器件,在各種電路中都能找到其身影。而在集成電路中,它也是重要的基本結構。IC產業發展至今天,在各類集成電路的結構中,都能找到二極管的身影。了解二極管,有助于我們更深入地理解集成電路,從最基本的結構層級出發,掌握各種器件的工作原理。
高效檢測離不開對元器件本身的熟知,廣大客戶如有失效分析、外觀檢測、可靠性驗證等需求,歡迎致電創芯在線檢測全國熱線4008-655-800。